网络说法

代表委员热议加大治理网络暴力

严惩“按键伤人” 立法为受害方撑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善网络综合治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提到,2023年,针对网络暴力“按键伤人”“按键杀人”,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出台司法政策,严惩网暴恶意发起者、组织者及屡教不改者。明确网络侮辱诽谤,造成被害人或其近亲属身心严重损害后果,或者随意以普通公众为侵害对象等,以公诉案件追究刑事责任,让网暴行为必须付出代价。

今年全国两会上,如何整治网暴,维护公众合法权益成为热门话题之一,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向“按键伤人”依法亮剑。

呼吁加大网暴整治力度

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数量已达10.79亿,互联网匿名性、隐蔽性、开放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网络暴力的滋生。

如何治理网络暴力?不少代表委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湖北松之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刚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现在社会各方面都很重视网络暴力带来的危害。去年9月,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印发了《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及典型案例。李刚认为,该《意见》明确了网络暴力的罪名适用规则、网络暴力违法行为的处理规则以及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政策原则等,对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案件的法律适用和政策把握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

李刚表示,反对网络暴力和网络谣言,广大群众要找准保护自己的方法。他建议,广大群众在受到网络暴力伤害时,要注意保留证据。“若个人无法收集到证据,那一定要知道从哪些地方可以寻求帮助。”李刚介绍,当个人权利因网络谣言受到侵害时,如网络谣言涉嫌犯罪,可以寻求公安机关立案处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网络暴力问题频发,与社交媒体平台上热搜话题设置不当、内容把控不严等原因有着密切关系。李刚建议,要加大社交媒体平台热搜整治力度,建立共享黑名单制度,将在重大网络暴力事件中利用敏感话题吸引流量、制造群体对立的网暴账号列入黑名单,对进入名单的账号进行限期整改,限制其在各个平台上的内容发布、私信、弹幕及评论功能,严重者追究其相关刑事责任。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聂竹青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完善互联网治理,规范网络不文明行为,严厉打击网暴、网诈、网谣等网络违法犯罪,净化网络家园。

聂竹青认为,应修订完善网络犯罪的法律法规,加大打击力度,提高网暴、网诈、网谣行为的犯罪成本,通过更严厉的刑事惩罚来形成震慑。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网络责任溯源机制,理清网络事件的全链条责任清单,对于一些网络事件的制造者、加工者、大面积散布传播者予以严厉打击。

建议立法反网络暴力

武汉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喻丰教授也十分关注网络暴力话题。“受网暴者往往非常需要社会的支持,帮他走出网络暴力遭受的伤害。其次,受伤害者可以暂时远离网络,不要过分关注、在意网暴者的声音,不能太把网络暴力当回事。最后,应该提高网络施暴者的行为成本,让网暴行为付出代价。受网暴者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走出网暴的心理阴影。”

“应以技术手段限制网络暴力。”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齐心律师事务所主任齐秀敏说,伴随人工智能的发展,犯罪分子越来越多地利用社交平台实施侵害。她建议,通过技术手段在传播过程中限制网络暴力。比如微信、QQ之类的各大社交软件,应不断完善目前采取的预先对信息进行检测、过滤、屏蔽等技术手段,提高屏蔽的准确率。同时,还要构建网暴技术识别模型,持续强化监督发现保护机制,建立快速举报通道,从源头上加强对受害人的保护,降低取证难度。

“要尽快出台‘反网络暴力法’,扎紧法律篱笆,坚决惩治网络暴力。”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杭州市委主委罗卫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对网络暴力缺乏统一认定,裁判标准零散,有关法律规定散见于民法典、刑法、网络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裁判尺度不同,无法形成强有力约束。

罗卫红建议,反网络暴力法在内容上应包括预防、网络暴力信息的处理、监督管理、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法律责任等章节。保护范围方面,受害方不应限于个人,也要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组织。(黄忠 王俐燃 涂梦蝶)

编辑:迟明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