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

《中国网络安全产业专利大数据分析报告》发布

10月27日,在重庆邮电大学董事会2023年年会暨大数据智能引领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国网络安全产业专利大数据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对外发布。

据了解,《报告》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系统等数据库,收集了从2003年1月至2023年9月网络安全产业领域已公开申请专利和授权发明专利,并从网络安全整体和通信网络安全、终端安全、数据安全、安全态势感知、通用技术和应用安全等6个方面,开展申请趋势、地域分布、创新主体、核心技术演变、许可转让等全方位对比分析。

“一份专利大数据分析报告,实质就是一份针对专利的导航研究。”重庆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与信息法学院副院长黄东东解释,这份报告更像一份专利“航海图”,让企业在技术研发过程中可以避开专利陷阱的“暗礁”,也为技术领域的空白区域提供“航行路线”。

《报告》显示,从2013到2023年,全球网络安全产业专利总量为55万余项,从2003年的9989项增长至2021年的37810项达到顶峰,2022年略有下降,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印度。

其中,中国网络安全产业专利总量为20万余项,专利申请从2010年进入爆发期,年均增长率超过50%,主要分布在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和上海,华为、国家电网、中兴通讯、腾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oppo是产业创新主体代表。

在成渝两地,网络安全产业专利总量为1万余项,到2013年才出现明显增长,但2018年后出现波动,增长率落后于全球和中国平均水平,主要分布在成都、绵阳和南岸、渝北,电子科技大学与重庆邮电大学是成渝两地申请网络安全产业专利的头部机构代表。

《报告》通过收集分析专利申请趋势、标准必要专利等七大重点方向数据,最终揭示出成渝两地在应用安全、安全态势感知两个重要技术分支优势较明显。

黄东东分析表示,从《报告》中可以看出,未来应当以通用技术、终端安全以及通信网络安全等技术分支明确战略定位和发展重点,采取“技术规避”“合作引进”等策略;对于数据安全领域,尚处于研发或产业化初期,可采取“技术储备”路径,进行前瞻性地技术研发和专利储备。

据悉,《报告》是在重庆市委网信办、市知识产权局指导下,由重庆邮电大学知识产权信息中心研究撰写。

编辑:迟明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