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

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催生巨量数字安全产业市场

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方兴未艾,数字赋能各行各业推动经济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如何统筹发展和安全两翼,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影响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变量。

数字经济质量有待提升

据《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相关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 50.2 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 41.5%。数字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 15.4 万亿元,同比增长5.5%;软件业务收入达 10.8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1.2%;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超 1.2 万亿元,同比增长 15.5%。

另据近日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3)》指出,在产业结构方面,产业数字化始终构成中国数字经济的主导产业。目前,中国正式进入产业数字化为主要驱动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阶段,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52%上升到2022年的81%。数字产业化方面,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构成主导,2017年其占整个数字产业化产业比重已达到53.3%,并逐年递增,到2022年占比已达64.8%。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数据要素和要素市场的加快建设,以及数字产业集群的加速打造,成为现阶段数字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特征。

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但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发展还存在区域行业发展不均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困难、产业集群效应尚未显现等问题。中国信息界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乔聪军表示,目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东西部地区、大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等。此外,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中小企业缺乏合适的数字化人才,难以承担高额的投入。而相关数字技术应用不够,产业上下游之间资源共享和协同度不高,无法形成产业集群化效应。数据要素价值挖掘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等,都成为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对此,乔聪军建议,应从创新支持、示范引领、强化协同等角度入手,同时积极鼓励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加强数字经济顶层统筹,提供优惠扶持政策,促进中西部数字经济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推动东部地区技术、人才优势和中西部地区能源和区位优势的互补互助,从而打破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乔聪军说到。

安全保障面临更多挑战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对网络安全保障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标准。年初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被列为数字中国建设的“两大能力”。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怀胜表示,有别于传统网络安全,数字经济安全呈现出新特点、新难点。网络安全侧重于对网络平台安全的保障;而数字化背景下的数字安全本质为“场域安全”,对社会生活的辐射面更广、渗透力更强。因此存在界限模糊、成因复杂、控制弱化、后果严重等安全风险和治理难点。当下,数字安全威胁已从网络空间延伸至现实世界,呈现出网上风险和网下风险逐步交织的风险形态,增加了数字安全体系对数字风险的驯化难度。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认为,当下数字安全难点频现:数据从“死”到“活”,在复杂流动中产生更大风险;数据从虚到实,攻击暴露面越来越大;数据从贱到贵,价值越来越高,损失更难承受。数据操作行为真假难辨;管理员、技术员和操作员“三员”违规行为难控;软件供应链存在漏洞、后门难防。

梆梆安全董事长兼CEO阚志刚则表示,移动应用的无序扩张,带来诸如数据违规收集、数据恶意滥用、数据非法获取、数据恶意散播等安全风险,严重威胁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安全。

大力增强法治保障能力

从体制上、法制上以及产业链条上进行全方位的建设和管理,是推动数字经济安全发展的必由之路。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需要同步推进。强化协同治理和监管机制、增强政府数字化治理能力、完善多元共治新格局是保障数字安全的三个关键方面。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体系。电子商务法、电子签名法、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和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初步构成了我国数字经济的法律体系,为促进我国数字经济大力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其中,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更是分别从数据载体、数据本体、个人权益三方面,构建了数据安全的顶层法规框架。

对此,李怀胜认为,上述法律法规系统地构建了我国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的整体性监管体系,基本做到了外在体系完备、内在规范齐全,放眼世界范围都具有超前性。保障数字经济安全发展,应继续将既有的基础规则和具体的国家标准落实到位,实现框架性制度向精细化规则转变,增强宏观规定的可操作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则需要从分层监管、要素监管、综合监管三方面着手,打造“三位一体”的数字安全风险治理路径。

推动安全产业做大做强

把握“大安全”和“数字化”双主线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前提与保障,同时也催生了巨量的安全产业市场。2023年1月,工信部、国家网信办等十六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数据安全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数字安全产业的护城河角色愈发凸显。

齐向东认为,数据安全是网络安全的重要热门市场,千亿规模指日可待。国家“东数西算”战略以及各个省市数字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大大激发了数据安全需求,重要领域对数据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十四五”期间,我国大数据市场总体规模预计将达到5万亿,数据安全投入占比按3%计算,数据安全市场规模预计至少有1500亿。

齐向东表示,接下来,奇安信将继续对数据安全市场进行重点布局,依靠自身的规模优势、组织优势、技术优势,满足好不同行业客户的数据安全需求,全力为数字中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筑牢安全底线。

维护移动互联网络空间的健康运行,不仅需要制度层面的建制立规,更离不开网络安全企业的使命担当。阚志刚表示,当前移动互联网服务主要分为 五大关键主体,即:APP 开发运营者、分发平台、SDK(软件开发工具)、终端和接入企业,这五类主体构成了受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网络安全法规影响最大的群体和主要监管对象。

未来,在新基建、新消费同频共振下,数字安全市场客户群体将会从党政军、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个人市场逐渐渗透。同时,将围绕密码、抗量子、数据安全、云安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和3D互联网领域不断拓展新的发展路径。

“安全产业企业应重视与科研教育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加大数字安全相关基础技术的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力度,主动担负起自主创新重担。同时,加强社会责任履职尽责,加强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协作,共同推动数字经济与数据安全协调发展。”阚志刚最后说到。(哈建伟)

编辑:迟明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