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

网络空间法治迈向新阶段

2022年网络与数字法治十大关键词

从反垄断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法律法规修订、实施,到围绕数据流通、网络文明等行业现象精准施策,再到一次次整治网络乱象的专项行动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在2022年走向新的阶段。

《法治周末》推出“2022年网络与数字法治的十大关键词”,回顾2022年的重大举措、成长与进步

《法治周末》记者 仇飞

2022年,是中国互联网行业规范与发展并重的一年。

从反垄断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法律法规修订、实施,到围绕数据流通、网络文明等行业现象精准施策,再到一次次整治网络乱象的专项行动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在这一年走向新的阶段。

《法治周末》推出“2022年网络与数字法治的十大关键词”,回顾2022年的重大举措、成长与进步。

反垄断

扎紧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篱笆

2022年8月1日,修订后的反垄断法正式施行。作为“经济宪法”,这部法律与时俱进,进一步强化数字经济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其中,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经营者集中分类分级审查制度等创新的制度设计,对规范平台经济的有序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新修订的反垄断法明确,经营者不得利用数据和算法、技术、资本优势以及平台规则等从事本法禁止的垄断行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利用数据和算法、技术以及平台规则等从事前款规定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这些新条款为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执法提供了法律依据,增强了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可预期性。

继2021年重点整治平台经济领域后,平台经济反垄断监管进入常态化。《法治周末》记者梳理市场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发现,在反垄断执法机构2022年查处的各类垄断违法案件中,有39起涉及平台企业,大部分企业因未依法申报实施经营者集中而受到行政处罚。

在这些罚单中,最受关注的,当属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知网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作出行政处罚。

2022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依据反垄断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经查,知网在中国境内中文学术文献网络数据库服务市场具有支配地位,其通过不公平的高价销售数据库服务,签订独家合作协议等方式限定交易,排除、限制了中文学术文献网络数据库服务市场竞争,侵害了用户合法权益,影响了相关市场创新发展和学术交流传播,构成反垄断法禁止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2022年12月26日,市场监管总局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知网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8760万元罚款。

网络直播规范化

网络直播呈现面貌实现初步改观

医生网上直播妇科手术被立案;主播“驴嫂平荣”偷逃税被追缴并罚款6200.3万元;“疯狂小杨哥”陷带货产品质量问题旋涡;挪用公款打赏主播的榜一大哥被刑拘;斗鱼涉赌主播吸金1.2亿元获刑6年……

从这些2022年涉及直播的热搜话题中,不难看出,火热的网络直播领域乱象不断。

哪有乱象就治哪。2022年3月25日,国家网信办、国家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直播营利行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从落实管理主体责任、规范网络直播营销行为、深化协同共治等方面对网络直播营利行为提出规范要求,并首次专门规定网络直播涉税问题。

紧接着,中央网信办、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宣布自2022年4月15日起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短视频领域乱象”专项行动,清理“色、丑、怪、假、俗、赌”等各类违法违规的直播和短视频,重点整治直播打赏失度、营销带货虚假宣传、偷逃税、恶意营销等问题。

专项行动期间,各直播、短视频平台积极开展自查自纠,针对问题全面深入整改,依法依约主动处置处罚违规行为,网络直播、短视频行业信息内容呈现面貌实现初步改观。

2022年6月22日,广电总局、文旅部联合印发《网络主播行为规范》,为主播划定31条“红线”,首次系统性全面规范网络主播行为,进一步推动网络表演、网络视听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2022年10月3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明星广告代言活动的指导意见》,严禁违法失德明星通过直播等方式变相开展广告代言活动。

此外,多地监管部门也对网络直播作出规范指引。例如,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上海市网络直播营销活动合规指引》;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出台省级层面的首个医疗美容网络直播领域行政合规指导清单。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为未成年人筑起全方位的网络保护屏障

随着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高,如何规范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维护未成年人的网络权益,越来越成为监管部门、学校、家庭及网络平台共同关注的话题。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为未成年人筑起全链条、全方位的网络保护屏障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2022年3月,《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再次公开征求社会意见,该条例针对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网络信息内容规范、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等重点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2022年5月26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召开“首互未来”未成年人网络司法保护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自建院以来涉未成年人网络纠纷审理情况并发布典型案例。在一起典型案例中,原告刘某(小学生)在其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用父亲的手机号在被告运营的直播平台注册账号。仅8天的时间内,刘某通过微信给该账号充值4万余元进行直播打赏。法院审理认为,原告所进行的高额充值打赏行为与其身份、年龄和经济状况不相适应,经法院主持,当事人达成和解,被告同意返还原告的充值款项。案件审结后,法院向被告发送司法建议,推进该平台完善注册、充值、打赏环节的身份认证机制。

就在2022年5月,中央文明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也明确提出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严控未成年人从事主播,优化升级“青少年模式”等。

为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中央网信办等部门联合组织“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重点在“能用管用、好用爱用”上狠下功夫,指导主要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特别是对使用时长、互动功能都做了一些限制。

反诈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正式实施

2022年,全国公安机关持续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起攻势,截至2022年11月底,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9.1万起,同比上升5.7%,抓获犯罪嫌疑人数同比上升64.4%,立案数同比下降17.3%,造成财产损失数额同比下降1.3%。这是公安部最新披露的一组反诈数据。

一段时间以来,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犯罪已成为发案最高、损失最大、群众反响最强烈的突出犯罪。犯罪分子利用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网络黑灰产业交易等,组织化、链条化运作,跨境跨地域实施精准诈骗。

2022年12月1日,专门治理这一社会公害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系统、完备规范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的法律。

这部小切口的立法,共7章50条,从人员链、信息链、技术链、资金链等出发,对电信网络诈骗进行全链条治理,特别是要求电信企业、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企业等在反诈工作中要承担风险防控责任,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度。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实施后,监管部门已开出多张“反诈罚单”:11月,百联优力(北京)投资有限公司因未落实防范电信诈骗风险要求等共计四项违法行为,被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6489.32万元,成为支付领域首个因未落实反诈义务而被罚的公司;12月,湖北鄂州警方针对一起出手银行卡、手机用于“跑分”的案件作出处罚,当事人明知不法分子收购其银行卡用于开展电信网络诈骗活动,仍出售其“两卡”,违反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被处以1万元罚金。

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

行业合规水平提升显著

平衡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要素流动的关系,对于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行稳致远至关重要。保护个人信息、护航数据安全,一直是数字法治的重要内容,2022年也不例外。

这一年,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一周年,行政、司法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综合发力,积极推进法律落地。工信、网信、公安等部门在2022年持续开展App执法,查处默认勾选、违反最小必要原则收集个人信息等问题。在司法层面,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第35批共4件指导性案例,均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刑事案例。于近日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年度报告(2022)》显示,在150款被测App中,近九成隐私政策透明度得分超过了及格线,头部App平均分明显高于中、尾部,行业的合规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这一年,新修订的《网络安全审查办法》施行,网络安全审查制度体系逐步落地与完善。该法一经实施便“长出牙齿”:2022年6月,知网被正式宣布启动网络安全审查;2022年7月,国家网信办对滴滴完成网络安全审查后开出80.26亿元的“天价”罚单;此外,该法明确数据处理活动纳入网络安全审查范围,并且要求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审批,受此影响,多家企业取消赴美IPO计划。

这一年,数据跨境传输安全保护措施的三套机制——数据出境安全评估、个人信息跨境处理活动安全认证和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的规定得到进一步细化。其中,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的实施,明确了触发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的条件,以及提交安全评估的具体步骤和时间表。

这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数据二十条”从对数据产权、数据流通与交易、数据收益分配、数据治理等作出一系列制度性安排,成为我国首份专门针对数据要素的基础性文件,对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起了“指南针”作用。

AI治理

对“算法黑箱”“信息茧房”等问题做出针对性整改

个性化推荐、AI作画、自动驾驶……随着数字化的深入发展,智能算法已经成为基础性、通用性的技术,持续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应用发展。而算法应用在为数字经济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问题,诸如信息茧房、隐私侵犯、大数据杀熟、算法滥用等。

算法相关的诉讼纠纷已经产生。在2022年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宣判的“全国首例算法推荐案”中,某平台在电视剧《延禧攻略》热播期间,推荐算法将用户上传的截取自该剧的短视频向公众大量传播。尽管该平台在事后采取了一定的删除、屏蔽等措施,但法院认定其构成帮助侵权。

此外,在2022年杭州互联网法院公布的首例对网络平台算法自动化决策的司法审查进行规制和探索的典型案例中,许某某在某平台注册账户开展推广活动期间,平台通过算法认定该账户“流量异常”,冻结该账户。法院通过对算法逻辑演算过程进行司法审查后审理认为,平台借助大数据分析维护正常交易秩序、制裁违规推广的过程中公开透明,平台自治程序具有正当性,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为治理算法乱象,2022年3月1日,工信部、国家网信办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对于“不得将违法和不良信息关键词记入用户兴趣点或者作为用户标签并据以推送信息”等此前存在较大争议问题,作出更为明确的规定。

2022年4月8日,中央网信办牵头开展“清朗·2022年算法综合治理”专项行动,该行动持续到2022年年底,要求相关企业对“算法黑箱”“信息茧房”等问题作出针对性整改。

智能司法

创造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

辽宁省沈阳市的崔女士购买广州某美容公司的产品,使用后效果不佳要求退款,但被拒绝,得知法院有线上调解渠道,崔女士向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法院申请调解。最终,该网购纠纷被法院成功在线上完成调解。

四川省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检察院的未检检察官拿出手机,在一款未检社会支持体系平台App上查看在外地的未成年人小钟、小邓的帮教心得。

这是发生在2022年的两个寻常事件,也是智慧司法的真实缩影。

2022年,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数字技术依然在对司法活动进行深刻重塑,全国智慧法院信息系统建成,数字检察、智能司法行政深入推进。

2022年5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区块链司法应用的意见》,明确人民法院加强区块链司法应用总体要求及人民法院区块链平台建设要求,提出区块链技术在提升司法公信力、提高司法效率、增强司法协同能力、服务经济社会治理4个方面典型场景应用方向。

2022年6月,全国检察机关数字检察工作会议召开,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的5个优秀作品——车辆保险理赔监督模型、破产领域虚假劳资债权监督模型、政务数据云监督、网络司法拍卖监督模型、“非标油”偷逃税监督模型,被一一展示。

2022年12月,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数字检察”建设的意见》,探索成立数字检察办公室。

2022年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规范和加强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的意见》,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全面深化智慧法院建设,创造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推动智慧法治建设迈向更高层次。

元宇宙

一系列法律问题待解

业内认为,2022年是中国元宇宙“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一年。不仅有多地政府争相发布鼓励支持元宇宙产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还有多个元宇宙研究院成立,更有不少元宇宙应用和体验馆出现,仅2022年国内就诞生了上千位虚拟主播。

新业态迅速发展的另一面,想凭借元宇宙概念实现“财富自由”的人越来越多,也让不法分子看到了机会,他们以“元宇宙投资项目”“元宇宙链游”等名目实施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对此,2022年2月18日,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防范以“元宇宙”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对以编造虚假元宇宙投资项目、打着元宇宙区块链游戏旗号诈骗、恶意炒作元宇宙房地产圈钱以及变相从事元宇宙虚拟币非法牟利4种涉及“元宇宙”名义的非法犯罪行为予以风险提示。

而元宇宙可能带来的数据安全风险、知识产权保护难题、责任承担主体争议等话题,也被业界广泛讨论:元宇宙中大量的数据资产,均是以数据的形式存在和保存,如何对它们进行确权及保护这些数据的安全,有待进一步思考;数字孪生作品中,将现实世界的应用场景等数字孪生到元宇宙中可能存在着著作权侵权风险,相关商标移植可能存在商标侵权风险;数字人实施违法犯罪,责任承担的划分尚不明确。

“元宇宙”技术的司法实践也已出现。2022年9月23日,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进行了一场“元宇宙”庭审,该次庭审法官在“元宇宙”中主持审理了两起交通事故保险代位求偿案件,并进行当庭宣判。两起案件的原告皆为同一家保险公司,两名被告皆缺席庭审现场。

互联网公司变革

降本增效、脱实向虚、艰难守正

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高度出发,建立健全规则制度,优化平台经济发展环境。

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在2023年的经济工作部署中提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年头、年尾的两个政策信号,为平台经济的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注入信心,各大互联网平台企业降本增效、脱实向虚、艰难守正。

2022年,业务调整、人员优化的消息搅动着互联网,就在最后一个月,字节跳动、B站、小米、知乎等仍有裁员的消息传出。

除了裁员外,从快速增长期迈向成熟期的大厂纷纷变革公司治理,调整组织架构。腾讯音乐娱乐集团管理层变更,CSIG组织架构调整,集中力量巩固To B、To G市场;阿里巴巴整合淘宝天猫业务线,设置三大产业中心使得业务更加集中化;百度集团“二号人物”沈抖直接负责百度集团智能云业务;字节跳动成立“抖音集团”,对生活服务行业愈发重视。

2022年,消费互联网进入增长瓶颈期,互联网巨头争相投“实”问路,纷纷以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将数实融合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数实融合也成为平台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

以京东为例,京东此前以自营零售的方式赋能实体。后来,随着业务范畴扩大至物流、科技、自有品牌等,京东打造并不断完善货网、仓网、云网“三网通”的供应链基础设施及解决方案。2022年11月,京东自有品牌启动了产业带“百大质造工厂计划”,为产业带工厂提供数据洞察、新品开发、产品质控、数字化转型等定制化支持方案。

网络文明

专项行动清理超过8000万条有害信息

从刘学州被网暴,到女网红直播时被怂恿喝农药自杀;从网络水军团伙为50余名艺人提供有偿删帖被查,到多地中学老师遭网课爆破……网络暴力、网络水军、网络黑公关乱象在2022年时有发生,践踏网络文明、荼毒社会风气。

治沉疴须下猛药。2022年年初,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将“网络暴力、散播谣言等问题”作为排在首位的整治任务。

2022年8月23日,中央网信办、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盛荣华在介绍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有关情况时提到,中央网信办结合每年开展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将网络暴力、网络水军、网络黑公关作为“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当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集中力量来整治这方面的问题。在此次网暴专项整治行动当中,重点网站平台累计拦截涉攻击谩骂、造谣诋毁等信息6541万余条。在网络水军专项治理行动当中,重点网站平台累计清理网络水军招募引流等信息1627万条,形成了有力震慑。

与此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一些了政策,规范网民用网行为、压实平台责任。

2022年11月4日,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通过亮红牌、划红线的方式,对建立健全网暴预警预防机制、强化网暴当事人保护、严防网暴信息传播扩散等作出规定。

2022年12月25日,国家网信办新修订的《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实施,细化跟帖评论管理,进一步向通过删帖、控评、刷转评赞等引导舆论的网络水军“亮剑”。

建设网络文明,净化网络空间,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政府一力就可以完成,需多方共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