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互联网法治频道>>观点声音>>
朋友圈不是工作圈,私器不该公用
发布时间:2022-05-16 14:43 星期一
来源:红网

□曾淇(西南科技大学)

目前,虚拟偶像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企业视野之中,成为其代言人。同时,部分电商平台在推广产品时,也开始利用虚拟的网红作为营销和推广的手段。虚拟偶像代言正成为商家品牌营销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商品推广形式。(5月13日 《经济日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产品代言方式也历经多次变革和发展,从最初的文字海报代言到视频广告代言,发展到如今的虚拟偶像代言,市场营销方式在技术革新中正一步步发展成长。

而最新的虚拟偶像代言,是指商家使用虚拟的“人设”形象进行产品或者品牌宣传,融合了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技术等多种技术,可用于直播、录综艺、拍电影等工作。这样既能够拓展产品营销渠道,也为企业品牌的形象塑造赋予更多内涵。因此,用虚拟偶像代言作为品牌代言人,成为了广大商家们的重要选择。但是,网络技术的创新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如此前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网络新闻主播等一样,在为企业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会陷入技术主义,少了人文温度。

近几年,受疫情影响,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心逐渐转移到线上,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网络直播、虚拟偶像的接受度较高,为虚拟偶像提供了稳定的受众基础。

有了技术基础和受众基础,虚拟偶像获得了更多消费者的认可。许多商家也看到虚拟偶像潜在的巨大利益,纷纷加入其中。但是部分商家用虚拟偶像从事虚假营销,诱导消费者购买产品。同时,虚拟偶像真实效力有限,如果商家利用虚拟偶像从事虚假宣传,将自身责任推卸,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因此,在虚拟偶像开发过程中,为了维护消费者利益,同时规范商家经营,对于虚拟偶像代言,应有严格的规范。

目前,虚拟偶像代言正处于起步阶段,仍然面临成本高、技术薄弱等问题。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展示,到2023年,我国虚拟偶像市场规模将达到3334.7亿元。可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虚拟偶像代言将飞速发展,所以,规范虚拟偶像代言市场是稳定社会经济市场的应有之义。

因此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虚拟偶像代言的使用方式,对违反规定的要严厉打击。同时,商家对于虚拟偶像的塑造要与自身经营理念结合,贯彻诚信为本的理念,从事虚假营销、欺诈消费者将被市场淘汰。而消费者对品牌虚拟形象也要有正确认知,切忌盲目跟风消费。

责任编辑: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