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互联网法治频道>>要闻>>
在线庭审同样保证司法公正
“云庭审”十问十答
发布时间:2020-07-16 16:30 星期四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 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斌 董凡超

“云庭审”信号中断怎么办?法庭纪律会不会更难维持?电子证据有没有可能造假?法庭威严会不会降低……法院推进“云庭审”过程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或疑虑。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北京法院“云庭审”结案数量全国第一,平均每天“云开庭”1300次至1500次,峰值达到2100多次。朝阳区人民法院上半年“云庭审”案件2.8万余件,占全市总数的五分之一。

今天,《法制日报》记者带着上述疑问走进朝阳区法院,采访了北京法院“百案云庭”专项业务技能比赛模范云庭银奖得主、朝阳区法院民二庭法官张琦。

记者:“云庭审”时会不会因信号中断或信号太弱,导致画面、声音不清楚?出现故障怎么办?

张琦:这些偶然因素确实存在,一旦在庭审中出现,专职负责“云庭审”维护工作的运维应急小组就会介入,及时解决当事人、代理人在“云庭审”应用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今年以来,技术人员通过电话直连、远程操作共计指导9266人次,累计通话时长近6万分钟,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对“云庭审”方式的接受度和认同度。

记者:“云庭审”的法庭纪律会不会比线下开庭更难维持?

张琦:每次开庭前,法院都向各方当事人电子送达在线庭审告知书和廉政监督卡等材料,向各方确认其已经收到并知悉相关事项。庭审中出现违反法庭纪律现象时,法官会予以训诫,责令改正。不听训诫的,依法依规进行处罚。为了保证在线庭审程序合法有效,法庭会严格核对当事人身份信息,确保本人和代理人身份信息的真实性。

记者:刑事案件与民商事案件的“云庭审”有区别吗?

张琦:在开庭形式上没有区别,都是运用“云庭审”系统。疫情期间,为配合看守所防疫要求,保障案件依法及时审理,我院安排几组法警队伍轮流驻守看守所负责庭审提押,确保嫌疑人端口正常投入使用,依法维护嫌疑人、被告人各项诉讼权益。

记者:“云庭审”时证据如何出示?是否存在当事人因为设备问题看不清证据或者需要很长时间等情况?

张琦:庭审界面专门设立了举证质证端口,当事人、代理人可以实时下载。为提高庭审效率,当事人还可以提前与法官沟通,通过电子邮箱、实体邮寄的方式将证据在当事人之间进行交换。

记者:电子材料易造假,“云庭审”会不会存在证据造假或增加这种风险?

张琦:北京高院运用区块链技术和可信电子证据平台,当事人仅需提交存证编码,即可完成数据调取及电子摘要值的智能比对验证,既实现“一键调证”,又确保电子证据的真实性。

记者:“云庭审”会不会降低法庭威严和法律威严?

张琦:每次开庭,我们都确保法庭环境整洁严肃,保持法台后上方正中处悬挂国徽。北京高院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出台《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电子诉讼实施细则(试行)》,不仅专章对“在线庭审”进行规定,还从庭前会议、开庭、调解等各个诉讼环节明确规范庭审规则、法庭秩序、司法礼仪等,填补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法庭规则的空缺,让在线审理变得有章可循。

记者:家属和群众怎样旁听?“云庭审”会不会降低司法的透明度?

张琦: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对司法公开工作的相关规定,依法对案件进行网络视频直播,不仅不会降低司法的透明度,还更能促进以案释法、全民普法。

记者:证人出庭会不会更难了?

张琦:“云庭审”系统一块屏幕可以容纳8路画面,完全能够满足一般案件的审理工作。截至目前,证人出庭方面没有遇到客观上的困难。

记者:法官能看清当事人、证人的言行举止吗?视频形式是否会影响法官心证?

张琦:实践中,“云庭审”画面足够清晰,当事人、代理人的微表情都能捕捉到。

记者:伴随“北京微法院”社会知晓率的提升,大量案件随之涌来,持续推进“云庭审”,你会感受到压力吗?

张琦:压力完全可以转化为动力。在庭审流程方面,“云庭审”与传统庭审并无不同,但是“云庭审”线上交互的特点使传统庭审的一些事务性工作更加高效便捷。在“云庭审”的同时进行庭审直播,则有助于规范司法程序、增强公众对审判工作的认知度和满意度。此外,目前开展的诉源治理和多元调解等工作,也可以使更多矛盾纠纷在源头预防、在前端化解。

本报北京7月15日讯

责任编辑: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