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互联网法治频道>>要闻>>
多款App涉嫌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
上海首次引入公益诉讼阻击无良App
发布时间:2019-06-21 09:52 星期五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 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东明 □ 法制日报实习生 张若琂

姓名、电话号码、家庭住址、消费记录、身份证号码……在各式各样的手机App上,不经意间填写的个人信息很可能造成公民信息被滥用,甚至造成侵权。近年来,因App非法收集个人信息引发的案件和诉讼不绝于耳。

6月20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专门召开公益诉讼与个人信息保护座谈会,深入研究App非法收集个人信息的内在原因和外在表现,并就个人信息保护在公益诉讼领域的探索作出部署。由此,上海检察机关通过启动公益诉讼制度,向个人信息非法收集者亮出第一剑。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以及英烈名誉保护等领域大力推进,积极维护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这次在App非法收集个人信息领域引入公益诉讼,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据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6.10亿,其中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5.92亿。我国本土第三方应用商店移动应用数量超过258万款,第三方应用商店分发累计数量超过1.57万亿次。

如此庞大的数据背后,是公民个人信息的大量滥用:2018年8月,一网民出售上海某酒店集团旗下5亿条酒店会员数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经过上海警方的侦查,成功打掉了这个职业黑客犯罪团伙;去年,上海市网信办对当地23个App运营企业进行抽查发现,上线的App几乎都有过度索取用户个人信息的问题,并要求相应企业进行整改……

2018年年底,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报告》显示,10类100款App中,多达91款App列出的权限存在涉嫌“越界”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问题。

特别是在有关隐私条款上,报告显示当前许多手机App存在诸如隐私条款笼统不清,不主动向用户展示或展示内容晦涩冗长,没有为用户提供访问、更正、删除个人信息的途径,大量收集与所提供服务无直接关联的个人信息等典型问题。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把个人信息纳入检察公益诉讼保护的范围。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23名市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检察机关运用“检察建议”督促政府加强监管和推动行业自律。

为此,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上半年组织多个基层院组成专案组,进行多次咨询、检测、鉴定、评估,先后分析了留学、教辅、育儿、网校、家装、就业招聘、理财、网购等近30款App,最终确定其中10多款存在违法违规情形。经过梳理,工作人员发现了几种常见的非法情形,并就搜集到的问题向App开放者发出公益诉讼检察建议。

据了解,被调查的部分App在用户安装、注册或首次开启时,未主动提醒用户阅读隐私政策;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敏感信息均未经用户同意;部分个人信息收集的必要性存疑,存在过度索权的情况;如果用户不开启部分敏感信息收集权限就无法使用,存在强制索权的情况。

有的App隐私政策没有单独成文,甚至有安装后找不到隐私政策的情况;没有清晰说明各项业务功能要收集哪些个人信息,或用“例如”“等”表述,收集个人信息的范围边界不清;对于个人身份证号码、银行账号等个人敏感信息没有进行显著标识。

还有的App无法提供注销账号的途径,注销账号后是否及时删除个人信息或进行匿名化处理不明确;用户个人信息权利保障、申诉渠道也未见建立;隐私政策时效、更新后的告知存在不规范。

据悉,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根据前期的调研,近日已经向上海某科技有限公司发出了个人信息领域的第一份公益诉讼检察建议书,督促这家公司对其应用商店内的App完善和规范隐私政策文本,保障用户知情权、选择权,依法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并要求这家公司对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App,视情况采取警示、暂停发布、下架等措施。

法制日报上海6月20日电

责任编辑: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