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教育频道>> 好书推荐>>
《电子证据法》
发布时间:2020-12-16 10:01 星期三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为刘品新教授二十年耕耘电子证据法学的厚积薄发之作,旨在建立一个新的学科,全书分为原理、规则、科技、实践四篇,其中有电子证据法学的基础理论,更有与实践结合的操作指南。本书针对P2P犯罪、网络虚拟财产犯罪等新型案件,从问题、本质、对策、示例等方面设计了一些交叉研究的方案;从真实案例凝练的成熟经验出发,抽丝剥茧,以向实务人员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办案指南。本书体系严谨,资料翔实,积淀着实践经验的操作指引,可以作为法律学人和办案人员了解与掌握电子证据的案头必读物。

◆作者简介

刘品新,1973年7月4日生,湖北洪湖人。199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1998年获法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0—200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7—2008年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法学院(UIUC)做访问学者,2019年赴德国马普外国和国际刑法研究所做访问学者。2016—2018年挂职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证据学研究所副所长、智慧法律科技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网络犯罪与安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反腐败与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刑事错案研究中心副主任、智慧检务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检察官学院教授等职,并从事电子证据鉴定、痕迹鉴定、文书鉴定及执业律师等专门性法律服务工作。

研究领域为证据法学、电子证据学、网络法学、网络犯罪治理、智慧司法。主要专著:《中国电子证据立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006年获第二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三等奖,2007年获首届全国信息化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刑事证据疑难问题探索》(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反侦查行为:犯罪侦查的新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经由法律的正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教材:《网络法学》(第1、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015);《证据法学》(第1-6版)(法律出版社,2006—2019),2006年获第二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一等奖。另外,在《法学研究》(中国)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一种防篡改档案食品安全追溯系统》(CN104331762B)等发明专利。

长期致力于法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研究,撰写了《电子证据法研究》《中国电子证据立法研究》《美国电子证据规则》《电子取证的法律规制》《国外电子证据适用指南选译》等系列作品,并探索设立“电子证据法”“大数据智能司法”“网络犯罪治理概论”等新型课程。

◆专家推荐

刘品新教授已经成为我国电子证据法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他集二十年研究之心得而写成的这本《电子证据法》,堪称厚积薄发之佳作。正如他自己所言,这是一本旨在创新法学理论的书,一本旨在推动制度改进的书,一本旨在催生新兴学科的书,一本旨在开发法律科技的书,一本旨在指导一线办案的书。一言以蔽之,这是一本有用的书!

——何家弘

◆读者对象

本书针对P2P犯罪、网络虚拟财产犯罪等新型案件,从真实案例凝练的成熟经验出发,抽丝剥茧,以向实务人员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办案指南。本书体系严谨,资料翔实,积淀着实践经验的操作指引,可以作为法律学人和办案人员了解与掌握电子证据的案头必读物。

◆目录

第一篇 原 理

第一章 电子证据的跨域奥秘——一种独树一帜的新证据 / 3

第二章 电子证据的定位原理——一段循法正名的变迁史 / 21

第三章 电子证据的关联性原理——建构内容与载体同案件的共联系 / 31

第四章 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原理——回归理性真实的实践立场 / 49

第五章 电子证据的原件理论——认可多元并存的原生证据 / 74

第六章 电子证据的证明力原理——走向客观化采信的认证模式 / 92

第七章 大数据证据原理——由现象到规律而生的新“新证据” / 120

第二篇 规 则

第八章 电子证据规则述评——面对信息化大潮的证据制度调整 / 143

第九章 一般化的取证规则——一种由技术规范凝练而成的法律设计 / 172

第十章 电子搜查规则——一项遵循国际准则的法律设计 / 185

第十一章 电子勘验规则——一项彰显中国智慧的法律设计 / 199

第十二章 电子证据的鉴真规则——一项追求中外兼容的法律设计 / 217

第十三章 电子证据的定案规则——一项推广中国风格的法律设计 / 240

第十四章 区块链存证规则——一项中国先行先试的法律设计 / 250

第三篇 科 技

第十五章 电子证据的司法鉴定——以“查找涉案证据”为名 / 267

第十六章 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审鉴——吹散“眼见不为实”的迷雾 / 290

第十七章 虚拟财产的价值证明——一项辟蹊径解顽疾的创新机制 / 321

第十八章 网络犯罪的身份识别——一个追求“大同一认定”的司法方案 / 335

第十九章 网络犯罪的证明简化——消解网络刑事治理难题的中国方案 / 349

第二十章 互联网金融犯罪的大数据司法——一条由犯罪聚合到证据聚合的前行道路 / 364

第四篇 实 践

第二十一章 电子证据的技战法取证——以腐败犯罪案件的查处为例 / 393

第二十二章 电子证据的对抗式举证——以不正当竞争案件的起诉为例 / 422

第二十三章 电子证据的聚焦式质证——以网络犯罪案件的辩护为例 / 455

第二十四章 电子证据的综合性认证——以P2P犯罪等新型案件为主展开 / 500

打开未来法治之门的一把钥匙(代后记) / 530  

◆精彩片断

自序

写一本有用的书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时至今日,我对电子证据的主题研究及科研写作已有二十年。《电子证据法》一书的酝酿始于1999年。当时我留校刚刚开始上课,简单起草了一份粗糙的研究大纲,就开启了交叉学科跋涉之旅。我对电子证据的认识经历了从懵懂到参悟,再到体系化的过程。

为什么写一本专业书要如此漫长?除了我个人的慵懒、忙碌与不聪等因素之外,说得出口的理由还有“慢工出细活”。当今世界,信息化潮流浩浩汤汤,研究者求道析理需要与时代脉搏共频。我常常感到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推动着研究进展、触角蔓延与果实缔结,许多专业问题的思考也是在不经意间透亮的。假如没有经历长时间的观察、审思,我恐怕难以看到证据转型之形之态,更难以解析其中之奥秘。这是一种回味悠长的小确幸。

时过境迁,原先的计划很多都变了,内心的信念则始终如一。那就是,“写一本有用的书”!现围绕本书主旨向读者们做些客观的汇报。

这是一本旨在创新法学理论的书。理论之树常青,电子证据的产生会颠覆哪些传统理论?催生哪些新理论?这是我持续关注的领域。本书提出了电子证据的双联性原理,强调电子证据之内容与载体同案件事实的双重关联特色;论证了电子证据的混合性原件理论,提出多层次的原件标准框架;澄清了电子证据“易失真论”与“极可靠论”之争,推崇基于原件、具象、整体和空间角度的理性真实观;破解了电子证据的专业本色同自由心证原则之间的天然冲突,架构囊括“孤证绝对否定”“不同节点印证”“属性痕迹补强”“区间权衡”等规则的印证体系……就连早期“电子证据七分法”的定位原理,也是对该证据源起规律进行的理论抽象。至于新近涉猎的“大数据证据”“区块链存证”等主题,更是把握学术发展的前沿,开启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新证据”理论扬弃之旅。

这是一本旨在推动制度改进的书。电子证据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受到一系列专门规则的影响。2004年《电子签名法》确立了“数据电文规则”,2010年《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推出电子证据的审查条款,2012年《刑事诉讼法》使得“电子数据”入法正名,2016年两高一部联合颁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21世纪以来,我国的电子证据法律规范如管涌般呈现,直接推动了电子证据制度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推出了近百部不同位阶的电子证据法律法规,其中不乏繁缛的条文和琐碎的细则。这是快速变迁的标签。我十分关注电子证据领域的规则推新,也始终抱持学术助推制度建设的想法。在微观层面,我从具体个案切入,对有广泛影响的案件(如快播案)之电子证据运用问题展开学术检讨;在宏观层面,我以重要立法为契机,对电子证据规则的制定、修改与完善建言献策。可以说,本书给出了超越电子证据取证原则、搜查规则、勘验规则、鉴真规则、定案规则以及区块链存证规则等方面的学术方案。

这是一本旨在催生新兴学科的书。在选择电子证据为研究主题之初,我就深刻感受到它是一个真正的“跨学科”节点——不仅是沟通网络实体法与程序法的桥梁,也是连接网络法制与治理实践的枢纽,更是传统法学学科群升级的通道。就个人的专业旨趣而言,我特别关注侦查学、证据调查学、物证技术学、证据法学等证据学科群同信息科学的对话与交融。2012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申请开设《电子证据学》课程(现改名为《电子证据法》),开始讲授关于电子证据的法律规范、调查技巧和鉴定技术。之后每年均开设此课,课程内容不断迭代,受众也由人大学生扩展至公检法司、纪检监察、行政执法、公证鉴定等行业的实践工作者。随着专业影响力的扩散与提升,《电子证据法》落地为一门新兴的法律学科,让莘莘学子和法律工作者们受益。另据了解,一些政法院校也相继开设了相关课程。本书的出版将为课程铺开再添薪加火。

这是一本旨在开发法律科技的书。推动“法律+科技”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法律人的光荣使命。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公安、智慧司法行政等新事物不断勃发。在此大背景下,电子证据如何助推法律科技、监管科技、治理科技的大发展?围绕这一问题,我也有不间断的思考,并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破题尝试。本书针对P2P犯罪、网络虚拟财产犯罪等新型案件,从问题、本质、对策、示例等方面设计了一些交叉研究的方案。无论是法律科技产品还是科技法律产品,都展示了证据学人视野中的“法律+科技”创新。证据学科要走向“未来法治”(2017年人大法学院成立未来法治研究院),以电子证据管窥智慧法治,这是人大证据学科不容推脱的先行责任。

这是一本旨在指导一线办案的书。理论要联系实践,更要指导实践。这决定了电子证据的理论、制度、学科、研究必须给办案人员以知识供给。长期以来,人大法学院坚持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单位的“电子证据爱好者”们协同进步。这集中体现在我们能够分列典型类案、不同环节,总结电子证据实务工作的各种技巧、要领。本书从真实案例凝练的成熟经验出发,抽丝剥茧,期冀能向实务人员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办案指南。实践篇所汇集电子证据的“技战法取证”“对抗式举证”“聚焦式质证”“综合性认证”等,分别以一个关键词概括电子证据审查运用各环节的实践精髓,并以腐败犯罪案件、反不正当竞争案件、网络犯罪案件、P2P犯罪案件为例多角度地析案释理。我有信心,这些源自实践的专业经验经得起重复检验,可以成为办案样本予以复制推广。

“关于电子证据的研讨,不仅关系到我们的今天,更关系到我们的明天。”在2019年3月主办的“电子数据司法运用高端论坛”上,我的恩师何家弘教授讲过这么一段开幕感言。作为学生,我颇有感动,更有触动。也就是在那个时刻,我觉得应当将自己在电子证据法领域长期耕耘的心得体会,向社会各界做一次集中汇报。我期待将本书打造为电子证据主题的“最佳”著作,更期待听到各种诤言与指谬。

电子证据领域的知识更新迭代速度很快,《电子证据法》一书的价值也仅在于“回顾历史,面向未来”。书中涉及的一些技术细节、工具版本可能发生了变化,但有关原理、基本规律则是恒远的。读者们一定能从本书看到电子证据“老”知识,而能否把握未来的电子证据“新”知识,则取决于品读时的智慧。

宝剑自磨砺,霜刃始出匣!我有一个愿望,《电子证据法》可以成为法律学人和办案人员了解电子证据的案头读物。

责任编辑:刘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