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走出四大误区 避免踩雷入坑

群策群力保障儿童用妆安全

2022-11-18 15:56:42 来源:中国医药报
分享:
-标准+

□ 陈保利

《儿童化妆品监督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22 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儿童化妆品的监管法规文件。为进一步加强儿童化妆品监管,推动《规定》落地见效,保障儿童用妆安全,重庆市药监局组织该局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针对消费者开展了一次关于“儿童化妆品安全公众认知”的网络问卷调查,收到有效调查问卷584份。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儿童化妆品安全存在四大认知误区,建议进一步加强化妆品安全科普宣传,推进社会共治,保障儿童用妆安全。

四大误区不容忽视

误区一:“小金盾”是产品质量认证标志

表现 调查显示,有近70%的消费者表示在购买儿童化妆品时会关注“小金盾”标志,但有约40%的消费者误解了“小金盾”标志的含义,将“小金盾”错认为是产品质量认证标志。

正解 《规定》第六条明确,儿童化妆品应当在销售包装展示面标注国家药监局规定的儿童化妆品标志。“小金盾”是儿童化妆品区别于成人化妆品、消毒产品、玩具等其他易混淆产品的特有标志。

误区二:不应生产儿童彩妆产品

表现 调查显示,部分消费者对化妆品的定义和功效认识较为模糊,以为化妆品即彩妆。超过10%的消费者在调查问卷的开放问题部分提出建议,认为化妆品生产企业只需生产儿童护肤品,不必生产儿童化妆品(实指彩妆)。

正解 事实上,化妆品并非只指彩妆产品,护肤品也属于化妆品。另外,日常生活中,儿童参加文艺表演、写真拍摄时或多或少有使用口红、粉底、眼影等彩妆的需求。因此,生产儿童彩妆也有必要。否则当上述需求产生时,如果以成人彩妆代之,会加大儿童发生化妆品不良反应的风险。

误区三:使用化妆品后出现发红、灼热等症状是在“排毒”

表现 调查显示,有约3%的消费者认为使用化妆品后出现发红、灼热等症状是皮肤在“排毒”,是产品产生效果的表现,属于正常现象,化妆品可以继续使用。

正解 化妆品不良反应是指正常使用化妆品所引起的皮肤及其附属器官的病变,以及人体局部或全身性的损害。常见不良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灼热,还可能出现红斑、水肿、毛发脱落、甲板变形等现象,特别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肝肾功能异常等全身性损害。所谓“排毒”,往往是一些不良商家为掩盖化妆品不良反应而编撰出的一套说辞。儿童使用化妆品后出现任何不适,应立即停用可疑化妆品,彻底清洗并注意观察,如有必要,应携带产品及外包装及时到医院就诊,同时配合医生上报化妆品不良反应情况。

误区四:拆封的化妆品外包装不需要保留

表现 调查显示,约37%的消费者认为化妆品在拆封使用后,化妆品外包装和购物凭证均已失去价值,表示不会保留。

正解 化妆品销售包装上有产品基本信息、属性特征和安全警示等信息。虽然很多化妆品直接接触内容物的包装容器上标注有产品中文名称和使用期限,但容易出现印字脱落、辨识不清等情况。若使用儿童化妆品后出现不良反应或发现产品质量有问题,保留化妆品外包装和购物凭证有利于配合相关部门报告化妆品不良反应或作为维权追溯依据。

社会共治保障儿童用妆安全

公众对儿童化妆品安全存在的四大认知误区,反映了公众对化妆品安全知识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合理使用化妆品和依法维权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普及儿童安全用妆知识,构建社会共治格局十分必要。

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生产经营企业应根据儿童群体的特殊性,深入研究产品的安全性、宣传的严谨性,密切关注监管规则及动向,及时规范调整自身制度和行为,依法合规生产经营。

监管部门应继续加大儿童化妆品安全知识科普宣传力度,充分借助网站、公众号、短视频、等方式,普及儿童化妆品选购与使用常识,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儿童化妆品。

媒体应遵循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的原则,不发布虚假、夸大广告,不向未成年人推送可能有不良诱导倾向的内容,帮助公众纠正对儿童化妆品的错误认知,引导公众关注儿童用妆安全。

学校要给孩子树立科学健康的用妆意识,从儿童健康安全角度出发,引导孩子理性看待化妆品宣传以及化妆、染发等行为。

家长应通过正规渠道选购儿童化妆品,购买时认准“小金盾”标志,并在国家药监局网站或“化妆品监管”APP查询是否为注册或备案产品。

(作者单位:重庆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编辑:邢国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