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频道
法治网首页>>
法律文化>>滚动图片>>
河南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特色普法基地
红色法治文化浸润人心
发布时间:2021-11-10 10:29 星期三
来源:法治日报——法制网

□ 普法·特稿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红旗

□ 通讯员 郭喜玲 文/图

“这里蕴藏的红色法治力量太强大了!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感悟。”10月23日,在大别山干部学院参加党史学习教育培训班结业前,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周逸再次来到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

大别山干部学院位于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与周逸一起参加培训的有100多名学员,参观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是培训学习的教学内容之一。

“自2020年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被命名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以来,全国各地来这里参观学习的人每天都有很多。看到红色法治文化这么深入人心,我们工作人员也很受鼓舞。”讲解员动情地说,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地区200万人参战,近100万人为革命捐躯。当时不足10万人的新县,就有5.5万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仅在册烈士就有1.1万余人,书写了“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的传奇。

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讲解员为青少年讲述红色法治史。

这是河南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挖掘地方红色资源,将法治文化与红色文化有机融合,打造特色法治教育阵地集群的一个缩影。

河南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赵会生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充分发挥红色基因库作用,注重红色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法治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讲述红色法治故事,努力打造好一个个进行红色教育和普法教育的圣地,更能营造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无处不在的法治力量

沿着乡间小路,走过湖光山色的香山湖,就来到大别山深处的田铺大塆村。这里是许世友将军的故乡。

村南头有座牛雕塑,身长10米,高3米有余,高大威武。来此参观的外地人指着牛雕塑问一位村民:“这有什么寓意吗?”村民们争相回答说:“先辈来此定居,发展繁衍,一头老花牛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他们都感念那头老花牛的恩德,努力践行辛勤耕耘、乐于奉献、砥砺奋进的‘三牛精神’。”

“我们家一直受红色历史的影响,小时候爷爷经常给我们讲这些故事,现在我也常常把这些故事讲给我的儿子听。”让红军后代、退休检察官黄德耀经常思索的是,如何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传播者。

“虽然被命名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的是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但全县都交相辉映着红色文化与法治精神,这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精神力量!”黄德耀感慨地说,首位国家公诉人就在这里。

10年前,时任新县检察院副检察长的熊奎等人在6省22个县市的2.7万余册史料中发现了一条短短的文字记录,大意是,1931年7月1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召开鄂豫皖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产生了人民委员会,下设的革命法庭设有国家公诉处,公诉处处长程玉阶,湖北麻城乘马岗人。

此前,关于中国革命根据地检察机关的最早记载,通常被认为是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颁布的相关条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大会比这次会议早了4个月。而且,其他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检察制度,在1931年7月1日之前,均未出现过“国家公诉员”称谓。

记者注意到,在最高人民检察院重新布展的人民检察博物馆里,共和国人民检察大事记的第一条就是“1931年7月,鄂豫皖区创立了国家公诉处,产生了国家公诉员”。

“90年前,共产党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法治精神,值得我们尊崇。”河南省司法厅普法与依法治理处处长时志强介绍说,“七五”普法以来,全省不断加强对法治典籍、文物的保护整理,深入挖掘红色法治史料,持续深化红色法治宣传教育,着力讲好红色法治故事,推动法治文化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

新县县委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挖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的法治制度建设、组织机构、人物事件等资料,突出特色、丰富内容、创新方法,扎实宣传展示革命法治建设成就,树法治精神信仰,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成为新县全域旅游的又一亮丽名片,成为广大游客了解红色历史、接受法治教育的文化旅游新标杆。

代代传承的村规民约

从宝丰县城沿241省道向北行驶到商酒务镇石碑洼村,顺着乡间道路再前行约两公里,便来到了北张庄村。村子北临小溪,有不少古槐树和古皂角树,环境清幽。村民们高兴地说:“村里现在真是太平!老祖宗留下的规矩代代相传,大伙儿都能按规矩办事。咱们这‘中原红色首府’名不虚传呀!”

村民们口中的“按规矩办事”,就是流传下来的村规民约,其中“遇事平等协商”“扬正气担道义”最为耳熟能详。

之所以被称为“中原红色首府”,是因为这个村曾是中原军区暨中原野战军司令部驻地。1948年,刘伯承、邓小平率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迁驻这里后,相继指挥部署了六大战役,摧毁了国民党在中原的防御体系,建立行署以下各级人民政权,为在淮海地区组织战略决战创造了良好条件。

宝丰县司法局局长牛志刚介绍说,宝丰县高度重视红色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立了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副组长的县委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全面加强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推动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如今的北张庄村,与周边村庄合力推进环境重新塑形,建设了游园、法治文化广场、文化戏曲小院等设施,红色标语、墙体画点缀其间,红色气息扑面而来,成为有故事、有记忆、有温度的红色法治文化乡村。

“村规民约可追溯至古代的乡约,时代前行的法治力量需要在传承中凝聚。我们坚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进一步强化村民遵守村规民约的自觉意识,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对红色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服务保障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牛志刚说。

滔滔黄河的历史见证

“那个年代,革命先辈浑身散发着革命力量,值得一代又一代去学习。”九曲十八弯的黄河在濮阳市台前县孙口拐了一个90度的大弯,出河南入山东,这里不仅是黄河的转折点,也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来此观光休闲的游人站在强渡黄河纪念碑前禁不住发出感叹。

这里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将军渡”。1947年6月3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以孙口为中心渡口,在长150公里的河段上,强渡黄河天堑,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阶段的序幕。

“只有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和红色基因,才能凝聚起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濮阳黄河河务局负责人说,“七五”普法以来,他们创新普法形式,精心设计普法载体,对普法基地、普法长廊进行系统提升维护,建立法治文化基地1处,总长747米的普法长廊8处,以形象直观、通俗易懂的形式对游人进行普法,黄河沿岸法治氛围浓厚,辖区黄河河道内水行政管理环境进一步优化,谱写了和谐治河的主旋律,奏响了稳定发展的最强音。

在“将军渡”,每年都有大批学生和干部群众到此举行纪念活动,缅怀先辈丰功伟绩,寄托对先烈的哀思。台前县依托自然资源、传承红色文化、贴近人民群众,在孙口渡口打造了集“普法长廊”“普法纪念馆”“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广场”“渡河纪念馆”五位一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纪念馆法治文化基地,一到这里就能感受到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法治氛围。

“走进这里,接受思想洗礼,既能重温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浴血奋战的历程,又能见证新时代法治宣传与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的时代内涵。革命先烈们的革命精神深深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法治宣传利用好、发扬好、传承好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就能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梁写下了这样的心得体会。

责任编辑:刘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