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频道
法治网首页>>
法律文化>>滚动图片>>
黄土地唱出的陕北民歌
发布时间:2021-11-01 11:14 星期一
来源:学习时报

羊(啦)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啦)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难(呐)。

一个在那山上(哟)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那话儿(哎呀)招一招手。

我瞭(啦)见那村村(哟)瞭不见(那)人,我泪(格)蛋蛋抛在那沙蒿蒿林(呐)。

每当我听到这首陕北的信天游《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我的眼前便会浮现出那广漠无垠的黄土高原,凝固如波的贫瘠山梁,纵横起伏的蜿蜒沟壑,以及那有别于江南的塞北田野村庄。在这地瘠人贫的黄土地上,劳动人民将心里的所有情感都揉进一首首旋律中。那凄凉苍茫的音调,穿越了千沟万壑,久久回荡在时光隧道,连绵起伏,凄然恢弘又深藏沉郁。听那回环曲折、肝肠寸断的歌声,可以瞬间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黄土气息和历史温度,凡歌者和听歌者无不为之而动容。

都说民歌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由无数代、无数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创造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本质归根结底是一个字——真,意即真人、真心、真情、真意。诚如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言,世上“但有假诗文,而无假山歌”。作为中国被采集最早、数量最丰厚、影响力最大的代表性区域民歌之一,陕北民歌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长期融合的产物,是世世代代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劳动人民用拦羊的嗓子回牛的音腔吟哼喊吼出的山野里巷之曲。陕北人民的生存处境为陕北民歌着上了浓重的苍凉、悲情的色彩。

说到陕北民歌,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信天游,把信天游视为陕北民歌的代名词。事实上,广义上的陕北民歌包括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等。其中的山歌指的就是信天游,它是陕北民歌中最具特色的歌种,其数量最多、流传最广。信天游是人们即兴而作、信口漫唱的一种山歌形式,不仅流行于陕北,在邻近的陇东及宁夏东部盐池一带也非常流行。陕北山连着山、沟连着沟,人们在山上劳动,脚夫们赶着牲口,走在险峻的山路上,为了排遣心头的忧愁和寂寞,便触景生情,即兴编唱,用高亢悠长的音调,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信天游因此得名。正如民间所唱的那样:“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

信天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的曲调高亢宽广、起伏跌宕,风格豪放粗犷、回肠荡气,节奏自由悠长,这是由陕北人的性格和演唱的场合所决定的。演唱者常用真假声结合的高腔演唱,时而激越奔放,时而委婉深情。乐曲表现的有亲人别离之悲,也有走西口的相思之情,歌声中也更多地充满了对黑暗世道的愤懑不平,如最有代表性的《脚夫调》中出现连续大跳,通过用高腔演唱将脚夫的愤恨与不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另一种类型的曲调细腻婉转,音域不宽,节奏鲜明,结构方整。风格较为轻松、明快又不失诙谐,多用于表达爱情内容,也常为妇女劳动干家务或静夜独思时所唱。演唱者多用平腔演唱,如大家所熟悉的《崖畔上开花》(《知道不知道》的前身),旋律自然流畅、优美恬静,充分表达出恋人之间的无限爱意。

信天游的歌词通常为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大多采用比兴的手法,一般来说是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即“索物托情”“触景生情”。陕北民歌善用方言俚语,“不要害急”“不得见面”“闪在大路口”这些口语化的语汇充满了乡土气息。陕北民歌中还擅用叠词,“青线线”“人尖尖”“苦水水”“泪蛋蛋”等重叠形式,有着厚重的西北方言词汇特色,妙趣横生,既丰富了旋律,又充分表达了情感。陕北民歌中还常见虚词,使得歌曲更具感情色彩,更能打动人的情绪,最为常用的有“这么”“那么”“哎呀”“呀么”“哎咳咳”“呼咳吆”等。

除了信天游,广义上所指的陕北民歌还包括劳动号子和小调。劳动号子是陕北人民在生活劳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歌曲,其内容跟劳动紧密相关,包括黄河船工号子、打夯号子、采石号子、绞煤号子等。小调则指的是流传于陕北地区的民间小曲,包括一般小调、丝线小调、社火小调、风俗小调等。其中,一般小调在这一体裁中数量居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哼唱,不受环境和条件的制约,歌者随时脱口而唱用以抒发个人感情。除此之外,广义上的陕北民歌还包括儿歌。

由于历史上的陕北环境闭塞、交通不便,使得当地丰富的民间音乐蕴藏很少被外界了解。直到20世纪30年代红军进入陕北,特别是1938年延安“鲁艺”成立后,当时的鲁艺音乐系师生便开启了收集、记录以陕北为中心的陕甘宁民间歌曲的活动,直接从老百姓口中采录收集民歌,如:《拥军花鼓》《刘志丹》《打南沟岔》《秋收》《绣金匾》《东方红》等。虽然当时整理记录下来的民歌数量不多,但其开创意义非同一般,以至于自此以后的陕北民歌不断与时俱进,在每个不同历史时期都有新的经典曲目流传。这些曲目是经过专业音乐工作者的改编加工后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其中不仅包括20世纪50年代的《三十里铺》《兰花花》《脚夫调》《赶牲灵》《跑旱船》《走西口》,70年代的《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军民大生产》《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还包括了90年代以来的《黄河船夫曲》《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等。经典民歌持续性的出现和广泛传播,也成为20世纪以来陕北民歌中十分奇特的文化现象。源远流长的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劳动人民思想、情感与生活的集中表达,烙印着黄土地上老百姓的人生百态与悲欢离合。陕北民歌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审美意蕴、历久的方言曲调、风格的率真粗犷,彰显了陕北文化厚重深邃的历史积淀,映衬出陕北人民的文化血脉与心路历程,也镌刻了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诞生的光辉发展历程。

陕北因黄土高原而有着独特的黄土地文化。2008年,陕北民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民歌不仅是黄河和黄土地的产物,更是黄河文化和黄土地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所形成的中华文明已深深根植于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之中。(张天彤 作者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刘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