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法治护航“一带一路”之上海篇|上海汉盛律所党委副书记、管理合伙人李旻:在国际仲裁领域逐梦前行

2025-07-29 10:22:26 来源:法治网 -标准+

◎ 文整理|上海市司法局宣传处 徐连宗

法治护航“一带一路”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10多年来,上海司法行政系统以法治创新为笔,通过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数智赋能,织密涉外法治保障网络,以规则衔接、案例示范输出中国法治智慧,为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法治动能,绘就护航国家战略的图景。

李旻,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党委副书记、管理合伙人

在当今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下,国际仲裁已成为跨境商事争议解决的核心方式。我和我的团队长期代理各类商事仲裁案件,涉及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CIETAC)、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SHIAC)、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SIAC)、香港国际仲裁中心(HKIAC)等众多权威仲裁机构。

踏上国际仲裁之路的首要任务是“破”,即打破固有的知识体系与思维定式,积极拥抱多元的法律世界。2013年,在英国Curwens律所的实习经历,让我深刻领略到国外律师独特的工作风格与节奏。2023年,经过层层严格选拔,我从上海4.5万余名律师中脱颖而出,以队长身份入选“沪新两地律师交流项目”首批成员,在新加坡开启了为期三个月的沉浸式学习之旅。这段经历让我收获颇丰。

在新加坡,我与多家顶尖律所展开深入交流,深度参与他们在SIAC与ICC框架下的仲裁案件工作,学习其先进的案件管理机制、高效的证据整理方法以及完善的客户沟通体系。通过实践,我深切感受到普通法系下对“案件准备”的极致精细要求,也直观认识到国际律所在“法律写作”与“策略推演”方面的高度重视。2024年,我前往泰国,参加由英国知名机构ADR ODR International和泰国仲裁中心(THAC)联合举办的国际调解员培训,并顺利通过认证考试,获得国际调解员资格。

这些经历不仅带来业务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视野得到极大拓展。一名真正的国际仲裁律师,不能只满足于精通英文和出国开庭,更要在认知层面彻底“重塑”:要深入理解英美国家的司法文化,掌握在以普通法为基础的仲裁环境中说服仲裁庭、赢得信任的技巧。

这份“破”的勇气与能力,无法通过一次培训或一次认证轻易获得,而是要在大量实战历练与持续跨文化学习中逐步积累。我将这些宝贵经验带回团队,通过模拟仲裁庭、案件复盘会等形式,助力年轻同事快速突破专业瓶颈,走向更广阔的职业舞台。

“破”而后立,在国际仲裁的征程中,“立”更为关键。涉外律师不能局限于成为“法律专家”,更应努力成为“商业理解者”和“文化翻译者”。在跨境纠纷中,客户关注的往往并非单纯的胜诉结果,而是“这场官司是否值得打”“会不会面临对手冻结全球账户的风险”等问题。因此,我们既要熟练运用《纽约公约》《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等国际法工具构建执行路径,又要深入了解客户所在行业的规则、供应链结构以及交易习惯。

在代理一起跨国欺诈仲裁案件时,我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当地合同法、外汇管制制度,并引入独立专家意见,为仲裁庭全面、准确地还原案件背景事实,最终帮助客户实现风险最小化,并成功回收部分资产。这些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专业”不仅是知识的储备,更是一种能力——运用专业的法律语言,将客户的商业目标最大化实现。

近日,我有幸入选上海市司法局首届“涉外鼎新人才库”,这既是对我过往努力的认可,更是一份激励,推动我在新时代涉外法律服务的浪潮中不断探索,勇拓新境。

责编|惠宁宁

编审|渠 洋

校对|张 波 张雪慧

来源|《法人》杂志2025年07月总第257期

编辑: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