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城市治理>>要闻>>
更新改造“边角料” 扮靓城市微空间
发布时间:2023-01-16 14:23 星期一
来源:新民晚报

近日,位于江苏路延安西路东南角的“华山新语”绿地开园。这里原来是杂草丛生的曹家堰绿地,改造升级后的口袋公园成为了拉近友好睦邻关系的和美会客厅、展示城市良好形象的一方窗口、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集散地。在今年的两会上,民进上海市委提交的“关于精细化背景下城市剩余空间改造的建议”,也关注到了如何利用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的现代科技手段,将城市中的“边角料”作为更新改造的目标,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有许多不起眼的“边角料”:高架桥下,往往会形成阴暗的角落,并有安全的隐患;道路旁,由于用地不规整等原因,产生的未充分利用街角地块、建筑退距空间;河道旁,也有未被合理设计利用的带状公共绿地、点状广场空间。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通过城市有机更新实现内涵式增长。在此次民进上海市委的提案中建议,发动政府部门、市场、企业、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根据不同剩余空间类型的改造特点,采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推动、引入市场主体开发、鼓励业主自主改造、发动社区居民与社会组织参与的共建模式,以推动剩余空间的共同营造。

“华山新语”绿地的建设源于2021年社区居民通过人民建议征询通道,建议丰富绿地功能,改造为可进入、可休息的口袋公园。长宁区政府积极回应群众需求,在新一轮城市更新中,对场地进行更新改造,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的满意度。民进上海市委建议有关部门可以积极搭建面向公众的申请使用平台,以平台化模式推动剩余空间的共享利用,促进各类空间规范化归口管理。

城市的“边角料”可以成为具有持续自发更新能力的微空间,并成为“文化磁极”“人气磁极”。民进上海市委提出,艺术介入可分为短期流动和长期固定两种形式,短期流动包括文化艺术展演、民俗文化活动、街头演艺等,并进行周期性轮换,长期固定包括小型博物馆、展览馆、艺术装置、雕塑等。本报讯(记者 方翔)


责任编辑:陈计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