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治堵 各显智慧
发布时间:2020-01-13 14:17 星期一
来源:解放日报

日前,高德地图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等机构发布《2018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在纳入分析的361座城市中,61%的城市通勤高峰处于缓行状态。

与其他城市相比,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座超大城市在规模、人口体量上都更为突出,交通拥堵情况也更为复杂。作为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超大城市缓解交通拥堵,应该怎样综合施策?

存量时代的“微创手术”

在城市发展初期,机动车保有量有限,“开源”修路曾是破解交通拥堵最为直接的办法,然而,如今超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基本上已无法通过供给端的扩张来改善交通状况了。从交通资源的供给端来看,当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座超大城市的中心区已经进入了存量时代。因此,对现有道路资源做进一步的优化,成了当下超大城市缓解交通拥堵的一种选择。

交通拥堵点治理是广州市十大民生实事之一。自2011年以来,广州持续推进的交通拥堵点微改造治理,就是从细微处入手,对那些交通设计不合理、交通组织及管理不合理、交通秩序混乱的路段及节点,按年度进行滚动式排查,采用“治理研究—设计实施—评估—调整—再研究”的方式治堵。

据《广州日报》报道,2019年,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和市道路工程研究中心对27处交通拥堵点进行了治理改善,通过调整交通组织、增加蓄车空间、设置动态交通管控设施、优化公交车站布设位置、完善交通设施等微改造措施,有效提升了路段和节点通行效率。

北京市交通委2019年实施的百项疏堵工程,也是基于相近的治理思路。与致堵原因复杂、治理所需时间较长的一级堵点不同,百项疏堵工程的100个堵点中,20处为二级堵点,80处为三级堵点。这100个堵点,可以通过见效快、周期短的“微创手术”来疏解。

在有关专家看来,实施“微改造”时,也需注意将更多的资源向公共交通倾斜。从城市缓堵保畅的层面考虑,对既有道路资源作更为精细的调整、优化,与鼓励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应是互相促进甚至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例如,深圳市公共交通管理局近日对媒体表示,深圳市将在2020年新增不少于66公里的公交专用道,还将以精细化的规划设计方法来改造既有专用道标志标线体系,强化公交专用网的连续性,打通公交运行的瓶颈。

治堵利器:轨道交通

在公共交通出行方式中,轨道交通由于具有容量大、速度快、时间准的特点,且与路面道路相分离,向来是超大城市缓解交通拥堵的有效手段。

“对于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地面公交的容量其实是不足以支撑城市庞大的客流量的,最终还要靠轨道交通来解决问题。”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程世东日前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根据2019年4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城市轨道交通2018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2018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座城市的城轨交通客运量占据了全国城轨交通总客运量的58%。

根据《解放日报》日前报道,目前,上海轨道交通已建成运营17条线路,总运营里程705公里,拥有415座车站,遍布全市14个行政区。全路网工作日的日均客流接近1200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近1330万人次,承载了全市约65%的公共交通出行客流量,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下交通“大动脉”。北京已有12个区开通轨道交通线路,运营里程在2019年底达到700公里,中心城区范围内750米站点覆盖率达到77%。

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组团以及城镇组团之间的通勤化需求也日益受到关注。自2017年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市域(郊)铁路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超大城市都将建设市域铁路纳入了轨道交通的建设计划。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上海将形成城际线、市区线、局域线“三个10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基本实现10万人以上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全覆盖。

事实上,通过发展轨道交通系统来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之痛,在国外城市中已有较为成功的案例。

东京的人口密度是北京的5倍,机动车数量是北京的1.6倍,交通拥堵程度却大大低于北京,主要依靠的就是相对发达的轨道交通系统。东京的轨道交通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城市中心城区主要由地铁覆盖,范围较小,线网密度大;市郊及各个组团由私营铁路和国铁JR线覆盖,范围较大。地铁与市域快轨主要通过JR环形山手线衔接。市域快轨行至中心城区后,会接入主要的交通枢纽,通过地铁和环形铁路将客流分散至中心城区各地。明确的分工,让东京的轨道交通形成了一个立体系统,照顾了近、中、远不同层次的出行需求。

不过,在扩展轨道交通网络的同时,轨道交通高峰期运力不足的问题依然需要重视。

规范交通秩序不容忽视

近年来,为避免机动车挤占公共交通的行驶空间、加重道路拥堵,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超大城市都出台了限行、限购政策。政策实施后,这些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增长放缓。另外,近年来,“打开小区”等举措在一些超大城市落地实施,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城市道路拥堵。

在诸多治堵举措中值得一提的是,对交通秩序的强调和规范已成为超大城市治堵的重要路径。

以往,上海机动车违停的现象并不鲜见,但最近几年却大幅减少,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据上海公安交警部门介绍,为解决违停这一交通顽症,全市239条黄实线道路功不可没——一旦司机在黄实线道路违法停车,将被记3分、罚200元。在严抓违停的同时,公安交警部门力求让黄实线的设置更加精细化、人性化,如黄实线为超市、物流配送等“网开一面”,调整为“黄虚线”;设置公交车站出租车上下客点3000余处;设置出租车司机就餐点40余处等。

高架下匝道车辆行驶缓慢,经常影响高架主线道路通行,进而成了高架通行的一个个堵点。针对上海高架100余处存在“下行不畅”隐患的下匝道,公安交警部门制定了《高架下匝道“下行保畅”工作手册》,“一点一方案”,上下联动,确保主动脉畅通。

以延安高架为例,其南侧西藏路下匝道通往延安东路、西藏路交叉口车流量巨大,遇下行不畅时,高架民警会先行至下匝道口,规范延安高架主线与南北高架汇入车流的通行秩序。随后,黄浦公安分局民警会到相邻道路指挥疏导,控制延安东路地面车辆,优先放行高架下匝道车辆。一般情况下,采取缓堵措施后5—15分钟,下行不畅情况就能得到有效缓解。

另外,智慧交通、城市大脑等新技术也在城市治堵中发挥作用。在浦西世博园区、黄浦泛外滩地区、国展中心周边共33平方公里区域内,“智能交通信号灯管理系统”正在试点应用。它可以实时感知路况,动态分配路权,智能诱导交通参与者,并通过采集到的信息在后台进行比对,将指令发送给现场民警。据交警部门介绍,“智能交通信号灯管理系统”投入试点后,该区域道路通行效率平均提升了10%。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