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点赞家门口的“小欢喜”
发布时间:2020-01-10 14:49 星期五
来源:人民网

杂乱、拥挤、破烂……这是成都不少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真实写照。2019年,武侯区在社区治理中共启动38个社区“微更新”项目,没有大拆大建,也没有花太多钱,而是通过一个个“温柔细心”的“小手术”,用小而美的改造方式,创造有地域特色和归属感的社区空间新形态,推动城市存量空间的活化与利用,唤醒社区文化记忆, 为居民带来身边的一个个 “小欢喜”。

昔日垃圾场今日小公园

“这个墙绘画得好,小区的环境一下子就提升了!”“他们隔壁的人专门跑到我们这里来拍照,都成网红了!”玉林北路社区和苑小区始建于1985年,由于修建年代较早,小区存在功能区缺乏,景观品质较低的问题,特别是小区中间2400余平方米的公共花园更沦落为居民不愿踏入的“孤岛”。

“我觉得可以种点红梅,到了冬天很好看!”“这里可以加一点休闲椅,老人家出门也有坐的地方……”2019年10月,在“党支部牵头、自治管理小组负责、监督小组协同”的脉络下,新生的“和苑小花园”在为老院子悄悄增值的同时,也让社区发展治理向纵深深入。

公共空间变成了小花园,邻居们一边晒太阳,一边自发组建“育生活、和生活、乐生活、雅生活、安生活、爱生活”六支志愿者队伍,积极带动居民参加“点亮我家小阳台”“田园梦乡”等党建项目,构建公园场景让小区更和美。

在七道堰社区,一个约300平方米的“城市健身房”热闹非凡。清晨,这里有太极拳、瑜伽晨练,上下午有乒乓球、羽毛球、健身舞蹈活动,晚上还有绿道散步………72岁的廖启芸婆婆每天都和老伴在这里散步,“晚上这个健身广场上灯光一开,五颜六色,特别好看!”

七道堰广场原本是一片废置的空地。2019年,围绕“城市健身房”主题,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实施广场亮化、美化升级打造,实现广场与慢行步道、游园绿地的串联,打造出一个大型开放式健身活动空间,满足了社区老人、年轻人和小孩的种种需求。

微小空间、微小问题、微小投入。社区治理针对那些较早建设的、地处城市中心区又无法满足当今城市生活需求的人居环境,“微更新”所带来的品质升级让老旧小区变得有色彩、有活力、有设计感,同时完善公共服务配套,重塑生活区域功能,提升小微空间人居生活品质,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体会到幸福。

主题乐园让居民成治理主人

“我们社区好多娃娃哦!能不能有一个他们的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呢?”罗秀华是簇桥街道锦城社区的一位居民,她家最近的是玲珑郡小区门口的一处小广场。但七岁的女儿经常抱怨“不想去!不好玩!”

“我们社区有5000多位未成年人,因此在对这片空地改造时,我们充分征求居民的意见。”锦城社区工作人员毛超介绍说,在社区“微更新”之前,居民们先进行了一场以“小小建筑师”为主题的“热身”。

“我们希望这个地方建造一个沙池!”“我们希望能有一个滑梯!”最终,在社区“小小建筑师”的精心规划、测量和协调下,公共空间被分成了“自然认知教育”、“创造性游戏活动”两个主题,青少年、家长和志愿者亲自测量、设计,将这里变成了鸟类招引区、昆虫喂养区、农作物认养区以及儿童沙池、户外蹦床、亲水活动区、滑梯和秋千、树屋木屋等游戏区域和设施,充分释放了儿童的天性。

在华兴街道南桥社区,居民们特别怀念原来的“坝坝宴”。“微更新”特意利用闲置空间打造了600多平方米的“九斗碗”坝坝宴广场,开展“南桥家宴日”活动,既让居民有场所开展坝坝宴,又增进了社区邻里情。在长寿苑社区,利用对社区广场重新布局,设置了13个漂流读书屋,放置了1000余类,15000余本图书,同时制定《悦读空间》公约,明确捐书、借书权利义务,设置漂流书屋心愿墙,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在龙井社区,“记忆文化馆”成为了如今居民们最爱去的地方,讲述老龙井的历史讲座更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前往……

“对社区品质不高、长期闲置、利用不足、功能不优的微型公共空间和老旧建筑进行精细、精致的改造提升,创造有地域特色和归属感的社区空间新形态,推动城市存量空间的活化与利用,唤醒社区文化记忆。”武侯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武侯区结合示范社区、示范小区创建工作,依托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开展春耕计划、公益创投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多元主体活力,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形成“专业团队+社区草根”的合作模式,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发展治理新格局,形成了“规划先行+多元参与+文化共鸣+持续更新”长效化机制。(王军)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