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填补仲裁史空白的力作
《中国仲裁史稿》评介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法制日报仲裁发布时间:2019-01-15 17:39:55

□ 柳正权 黄义雄

法者,治国之重器;仲裁,止争之良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工程的重要版图,仲裁事业发展已逾二十载。回首此间,我国仲裁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制度建构、机构设置、业务扩展、文化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世人侧目的累累硕果。然仲裁发展之迅猛虽有目共睹,但无论是仲裁学界抑或史学界,对中国仲裁发展历程的系统研究仍属空白。究其缘由,或是仲裁史料收集整理的工程量过于庞大,或是仲裁事业之发展尚待持续观察,或是仲裁兼具理论性与实务性致使研究难度尤甚。在此背景下,武汉仲裁委员会秉着“虽千万人吾往矣”之气魄,开启了对中国仲裁史的深入研究,终于2018年12月将《中国仲裁史稿》一书交付法律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为国内第一部对仲裁法颁布后中国仲裁发展历程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该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仲裁史研究的空白。

回顾本书之编写初衷,即是尽可能客观地还原中国仲裁的发展历史,以期用历史经验指引未来走向。根据这一编写目的,编委会就编写原则、编写体例等问题进行反复讨论,群策群力形成共识:一是借鉴编年体、纪传体的史学方法,以年代编排仲裁事件,并辅之于记述仲裁活动;二是求真。尽可能在事件、活动的筛选上去伪存真,对存疑的资料一律不录,力求将真实的原始资料展示给世人,历史藏否由历史评说;三是贯彻实践理性原则。因中国仲裁的发展路径是实践、探索、创新,最后推动了制度变迁,本书将此作为资料编排结构的逻辑线索。据此,此书最终确定分为上、下两编。其中,“上编”是史叙篇,其以编年体的形式对历年仲裁发展的相关史实的资料进行汇总。每一年度的史料编排基本遵循“实践——制度——成果”的内在逻辑,以年为编排体例,以月为编排顺序,具体分为仲裁活动、仲裁制度和仲裁案件受理情况三个部分。

其一,仲裁活动主要体现中国的仲裁实践,对于中国仲裁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开创性活动,以原始资料为载体,选录了部分仲裁会议、会议主题讲话摘要,以及考察国外仲裁制度等活动,其用意在于展示中国仲裁的参与者们,在中国仲裁的发展进程中,所进行的一些开创性、拓展性工作,这些工作是在中国仲裁制度逐渐完备的进程中,实践出真知的仲裁探索。其二,仲裁制度建设部分列举了国家机关关于仲裁的规范性文件,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仲裁的司法解释等。这些仲裁制度建设,既是对中国仲裁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对中国仲裁发展的规范和指引。其三,仲裁案件受理情况,对仲裁案件的全国受理情况和区域受理情况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是对某一时期仲裁的中国效果进行的集中展示。

“下编”为史论篇。是对上编史料的规律分析和经验总结,第一章描述中国仲裁的历史沿革。根据我国仲裁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划分为一次创业时期(1995~2004年)、二次创业时期(2005~2014年)以及两化发展时期(2015年至今),特别是两化发展时期的分类,是采取了另外一个逻辑起点,即暗含中国仲裁已进入了由大到强时期。第二章研究中国仲裁的理论基础,分别从民族文化与中国仲裁、市场经济与中国仲裁、仲裁法治观念的发展诸方面研究了中国仲裁理论的形成要素,认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了中国特色的仲裁理论基础。第三章是描述中国仲裁的制度建构,从中国仲裁制度渊源与体系、主要内容、运行效果和仲裁制度的特点与评价标准,详尽分析了中国仲裁的制度形态,勾勒出中国的仲裁制度全貌。第四章研究了中国仲裁的特色和创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仲裁的发展成就进行了原因探究,认为仲裁与行政有机结合模式,是中国仲裁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认为在新形势下实现仲裁与行政的有机结合,并融入市场经济为关键,并且中国仲裁的业务范围与地域要协同均衡发展。第五章则是对中国仲裁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对于目前中国的互联网仲裁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经验,指出了困境的解决之途。并对中国仲裁的品牌化与专业化,国际化建设,认为应当立足于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将中国仲裁品牌做大做强。本书上、下两编看似分立,实则互联,上编为下编史论提供了史料支撑与依据,下编是在上编史料基础上的总结与升华。

本书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本书以《中国仲裁史稿》为题,但正如编者在前言中所言,如何定义中国仲裁的历史,仍是仲裁理论界与实务界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若从仲裁思想萌芽起算,自可追溯到传统中国社会的思想积淀;若以西式仲裁为标准,又可从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中寻找起源;若以政权更迭为时间节点,似乎应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予以还原;若结合现代仲裁特点与中国自身特色来判断,则有必要以二十世纪末仲裁法的颁布实施为序幕。本书选择以1994年仲裁法颁布作为《中国仲裁史稿》的研究时间起点。如此既易于总结仲裁发展积累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果,从而指引新时代仲裁发展的方向;又可将传统社会时期的调解、清末民国时期的仲裁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仲裁法颁布前的仲裁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进而集中篇幅描述当代仲裁的发展历程,做到主题突出,特色鲜明。

资料翔实、权威性强是该书的另一大特色。编委会成员在资料搜集过程中以翔实准确的档案资料为依据,辅之以各仲裁机构官网、重要新闻媒体的报道,搜集原始资料近2000万字。经过多轮筛选和整理,方才择选出当前引用的史料,基本涵盖了仲裁法颁布后所有重要的仲裁活动、会议和制度文件等。且编委会先后对这些史料进行了验证,包括但不限于向国务院法制办政府法制协调司确认数据、邀请重要会议发言稿的作者核对内容等。与此同时,编委会坚持“客观真实”的原则,并未对史料进行粉饰或剪辑,力求将史料最原始、最真实、最客观的面貌呈现给读者。故此,《中国仲裁史稿》既是一本仲裁史研究的著作,亦可视为研究仲裁史的资料长编。

本书据史立论、论从史出。《中国仲裁史稿》包括上编和下编两部分,其中上编为史料编、下编为史论编。然论述仲裁法颁布后中国仲裁的发展历程,并非易事。以最基础的历史沿革分期为例,不同的研究者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这就对编委会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须坚持“据史立论、论从史出”的原则,力求做到言必有据。以下编第一章“中国仲裁的历史沿革”为例,编委会综合考虑了仲裁发展历史上的多个重大时间节点及其依托事件,包括2000年仲裁“长沙会议”提出“发展我国仲裁事业,推行仲裁法律制度是根本,融入市场经济是关键”的基本方针、2005年仲裁界审时度势提出“二次创业”的决策、2014年全国仲裁开展“案件受理多样化、纠纷处理多元化”试点工作、2015年“中国互联网仲裁联盟大会”在广州成立等。最终从中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将中国仲裁的历史沿革分为一次创业时期、二次创业时期和两化发展时期。

古语有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立足仲裁事业之当下,回顾其发展之过往,方能更好地展望仲裁事业之未来。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磅礴画卷,既从宏观层面渲染出中国仲裁发展的历史印迹,又从微观层面勾勒出中国仲裁的细枝末节,中国仲裁人“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的光辉形象更是跃然纸上,鼓励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艰苦奋斗,力图将仲裁事业推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法学院)  

(责任编辑:买园园)